長江東岸雨山段。畢琛攝
九華村。畢琛攝
馬鞍山因鋼設市,鐵礦石儲量巨大的雨山區被稱為馬鋼糧倉,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市三區三縣中處于領先。與此同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馬鞍山長江沿線非法碼頭、砂場、船廠林立,老百姓常戲稱“臨江不見江”,長江生態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
2019年以來,隨著長江東岸環境整治生態復綠專項行動的開展,雨山區先后取締非法碼頭、砂場、船廠,拆除各類違法企業,沿江一帶褪去了曾經的“風塵仆仆”,并借此契機將沿線景點進行串聯融合,逐步打造起一條風景秀麗、詩意盎然的濱江旅游線。如今,顯山露水的雨山區濱江風光,吸引越來越多的南京等馬鞍山周邊地區游客,促動當地文旅產業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生態濕地,文化公園
長江東岸風情四溢
從雨山區濱江生態濕地3號口進入,便到了3000畝楊樹林。初冬時節,凋零的枯葉三三兩兩地落在地面上,樹枝上的葉片多半也已泛黃。午后時分,站在棧道上向楊樹林深處望去,陽光穿過稀疏的枝條,似有層層薄霧彌漫其間,讓人以為仿佛置身于“綠野仙蹤”。
在濕地北側,還分布著大面積的蘆葦蕩。微風吹來,無邊無際的蘆葦風姿搖曳,成了游客打卡拍照的網紅地。
濱江生態濕地只是雨山區在12.7公里長江岸線布局的景點之一。雨山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鮑艷艷告訴筆者,依托長江東岸環境整治生態復綠專項行動,雨山區還打造了薛家洼生態游園、濱江文化公園,連點成片,形成了濱江風情區。
豐富多樣的植被、壯麗開闊的江景,現在的長江東岸雨山段已經成為當地乃至南京等周邊地區游客觀賞江景、休閑觀光的最佳選擇之一。在濱江一帶,筆者偶遇了從南京來的王阿姨一行三人。“馬鞍山最近在開展‘免費乘高鐵暢游馬鞍山’活動,很劃算。”王阿姨說,“之前就聽一些朋友說馬鞍山長江這一帶搞得很漂亮,趁著這個活動我們也來看看。”
品詩意文化,觀長江美景
小九華山納入采石風景區
長江東岸雨山段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給雨山區文旅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鮑艷艷坦言,雨山區位于市區,轄區內還有一個安徽省級開發區,可用于發展文旅的空間不大。但現在有了大規模的濱江風情區,雨山區將借此契機在濱江文旅上做好文章。
如果說濱江風情區是雨山濱江文旅的首站,那小九華山便是第二站。從濱江風情區向南行駛十余分鐘,就到了小九華山。登臨其上,既可以呼吸到山間清新的空氣,又能夠將長江東岸的美景盡收眼底。
小九華山海拔157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小山,但其背后卻隱藏著諸多故事。相傳唐開元年間,古新羅國僧人金覺喬西渡至小九華山,留此傳播佛法數年。此后,才移至大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因此,民間流傳“先有小九華,后有大九華”的說法。
此外,山上有一塊一人高的巨石。有詩云“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因此這塊巨石被稱為“望夫石”,小九華山又名“望夫山”。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詩詞大家都曾登臨此山,吟詩作賦。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名篇《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正是作于小九華山。
筆者在雨山區文化旅游體育局了解到,小九華山及小九華寺已經作為望夫山文化旅游區被劃入采石風景區,成為采石風景區五大功能區之一,未來或將得到更高標準的升級打造。
提升環境,導入人流
打造徽派鄉村休閑旅游區
九華村坐落于小九華山腳下,處于荷包山、小九華山和西山之間。筆者了解到,九華村距離長江岸線不足1公里,建成1公里生態修復樣板區。在恢復、調整岸線使用功能的同時,雨山區又針對九華村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日前,筆者走進村中,處處是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徽派民居,靜謐之中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犬吠。站在田地旁,近處是村民在地里農作,遠處是秀美的小九華山,山間還可見小九華寺的飛檐翹首。
基于濱江臨山的區位和生態優勢,雨山區對九華村進行全新規劃,提升村居環境,導入旅游人流,把九華村打造成與采石風景區、濱江風情區互補的鄉村休閑旅游區。
與此同時,雨山區對轄區內的姚家寨農業生態園、梅歡農家樂、向山鎮鎖庫村東塘等與九華村相似的鄉村旅游點,按照環境鄉土化、建筑生態化、設施賓館化、餐飲本地化、服務星級化的原則,充實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全面提升農家樂和鄉村旅游水平。 (毛琪)
文章看多了有點累?
掃微信給你看點不一樣的東西
或微信搜索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發布公眾號"zg_mas"